Friday, 30 January 2009

话题2:本地学生的华文水准一定比外地学生差?

三名土生土长新加坡学生,不久前参加中国汉办首次举行“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”,成为团体冠军。

这期“青春开讲”以“本地学生的华文水准一定比外地学生差?”为题目,到依布拉欣中学开讲。受访学生不约而同表示,自己的华文程度“还可以”。有学生坦承,“只能考B”。

台湾著名写词人方文山在《金曲奖》上也说,遇见一个华话不好的新加坡年轻人。本地年轻一代的华文水平低落吗?此外,当听到别人说,新加坡人华文不好,学生有什么感想?

另外,说到华语演讲、华文作文等华语相关的比赛,很多时候,参加华文比赛的是外地学生,为什么新加坡学生不能成为代表?

15岁的洪颖芝表示,本地学生应该多努力把华文学好。“如果外国人,如美国人都可以掌握华语,为什么新加坡华人不可以?”


同学们,你的看法呢?C组和D组的同学请讨论。

资料来源:http://yzone.omy.sg/index.php?articleID=8255&option=com_article&task=detail&cid=146&type=

话题1:私密照让世界共享,你愿意吗?

本地年轻人似乎越来越开放,自我表现的欲望爆棚!前阵子,本地一名年轻女生把裸露的照片放上网,另一人则把袒露身体的照片放上Friendster社交网站,作为用户照片。  

在这互联网发达的时代,选择把怎样的照片放上网是个人的自由和喜好。你会把自己的性感照或和情人的亲热照放上网吗?你又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些私密照?

A组和B组同学,请发表意见。 (每个同学至少要表达三句话。)


提示:原因、影响、建议(角度任选)


资料来源:http://yzone.omy.sg/index.php?articleID=10781&option=com_article&task=detail&cid=174&type=

电影观后感写作提示

写作提示:

1有哪些方面可以进行比较?

Ð 学习环境:校舍、设备、文具、教材、师资

Ð 学习态度:升旗礼、上课时

Ð 生活条件:地理环境、天然资源、教育水平



2 电影里的哪些情节令你印象很深刻? (讲述某个事件,加入你的想法)

2.1这件事让你看到什么问题?

2.2这件事让你学到什么?

2.3这件事给你增加了哪方面的认识?



3对电影里的人物发表意见(主角/配角)

3.1电影人物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?

3.2某些人做某件事的原因?

3.3你对谁的态度或行为有意见?



4其他值得思考的问题:

4.1魏敏芝找张慧科是为了钱还是真心爱学生?

4.2你赞成魏敏芝进城找张慧科吗?为什么?

4.3若魏敏芝找不到张慧科,张慧科一个人在城里会怎样?



5总结:可参考下列的提示

5.1 思考老师为何安排这堂电影观赏课。

5.2这部电影对你的想法产生哪些作用?(观看电影后的改变)

5.3你对张艺谋导演执导的电影有哪些看法?/ 你对张艺谋导演有什么期 待?

新闻读后感内容结构表





是什么?WHAT? (略写)
简要引述报章材料,
提出问题,
表明看法。
(参见类型)
问题由报章材料而来
a)对弊病感触良多
b)对现象赞成或不赞成






为什么?WHY? (详写)
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:
第一······
第二······
第三······
最后······
从各个角度分析,如:
自身意识、
压力、
社会关系(父母、同学、朋友)、
环境影响等






怎么办?HOW? (详写)
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:
首先······
其次······
再次······
此外······
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各角度想方法,如:
自己、
家庭、
学校、
媒体、
社会等






结束语 CONCLUSION(略写)
总结全文
重申看法
激励读者
展示前景

Thursday, 29 January 2009

《风筝》

重点词语:

  1. 笑柄
  2. 可鄙
  3. 恍然
  4. 尘封
  5. 惊惶
  6. 瑟缩
  7. 苦心孤诣
  8. 傲然
  9. 惩罚
  10. 虐杀
  11. 宽恕
  12. 宽松
  13. 忘却
  14. 企求

重点内容:描写心理的语句

提示:文中的哪些语句充分地表达了“我”的

悔恨与悲哀?

1沉重的心情:?

2谋求补过的方法:?

3补过不成后的感受:?

《没想到》

重点词语:

  1. 瑕疵
  2. 独树一帜
  3. 时髦
  4. 震撼
  5. 赫赫有名
  6. 藐视
  7. 侥幸
  8. 关键
  9. 实践
  10. 墨守成规
  11. 僵化
  12. 停滞
  13. 根深蒂固
  14. 人云亦云

重点内容:

  • 想到了和没想到,看起来好像很偶然,其实并不是。想到了的人,不是偶然的侥幸;没想到的人,也不是偶然的疏忽。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肯主动去敲叩知识的大门

  • 只有不断地探求真理、思考问题、勇于创新、努力实践的人,才会有所发现创造。而那些墨守成规、思想僵化、安于现状、害怕革新的人,总是停滞不前,因为不愿求变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。所以,他们只能人云亦云,在别人想到了以后,才后悔自己没想到。

总结:

要有所发现和创造,就需要先打下求知的基础